(東西問)大山:中國相聲界“洋面孔”如何笑貫中西?
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电 题:大山:中国相声界“洋面孔”如何笑贯中西?
中新社记者 高凯
1989年央視元旦晚會上,一位來自加拿大的留學生出現在小品《夜歸》中。金發碧眼的“大山”穿著軍大衣,一口帶“洋腔”的普通話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。自此,這位“大山”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。
大山其後師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,成爲第一個正式拜師的外籍相聲演員。近年來,其自創節目《大山侃大山》推出,受到衆多中國觀衆喜愛。
自稱“多年來一直在中西文化環境裏來回折騰”的大山近日接受中新社“東西問”獨家專訪,講述對相聲表演、中西方喜劇異同、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解。
現將采訪實錄摘要如下:
中新社記者:作爲一個加拿大人,您是如何與中國相聲“初遇”並與之相伴幾十年的?
大山:1988年我到北京大學留學。因爲此前已在多倫多大學學了4年中文,比一般留學生漢語水平稍高一點,北大的老師推薦我參加中央電視台元旦晚會。《夜歸》這個小品有點“歪打正著”,成了我的成名作。“大山”這個名字也是從小品裏來的。正是這台晚會讓我第一次接觸到相聲,看到兩對黃金搭檔的節目,一對是姜昆和唐傑忠,另一對是侯耀文和石富寬。
以前在海外學中文都是學教材,第一次接觸這麽生動有滋味的語言藝術表現形式,我一下就被吸引了。意想不到的機會來了以後,我欣喜地發現可以正式學習相聲,于是拜姜昆老師爲師,同丁廣泉老師合作。
就這樣我邊學習邊演出,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。最初凯发真人平台的節目靠新鮮感,洋人說土話,還會說繞口令,唱兩句京劇......但這些都是很表面的東西,認真背詞練一練就行。當“大山”在中國成爲公衆人物時,我覺得更需要從內容上突破。
多年後我以單口形式返回喜劇舞台,開始創作“大山侃大山”,以這種方式跳出過去“老師vs學生”的模式,打破之前的“瓶頸”。《大山侃大山》介于“脫口秀”和單口相聲之間,有相聲元素,也有“脫口秀”特色。我一直希望把自身文化背景中的一些元素帶進來,進一步豐富相聲。
中新社記者:您認爲相聲的魅力在哪裏,與西方傳統的單人喜劇有何不同?
大山:在我眼中,相聲最突出魅力在于它的感性。追求情感上的交流是很高的境界,別小看演出中的逗大家一笑,笑聲意味著表演者和觀衆有了共鳴。
有一個特別觸動我的事情:姜昆老師在一個節目裏講到自由市場時說,“雞蛋誠可貴,鴨蛋價更高,要買松花蛋,還得添五毛”。詞兒一出來,觀衆哄堂大笑。
都是“大實話”,爲什麽可樂?因爲它套用了裴多菲的詩句“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,若爲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”。這段詞就是喜劇藝術的跨文化混搭,特別智慧。
中國相聲是一種高度個體化的藝術表演形式,獨具特色又講究傳承;西方單人喜劇是西方口頭喜劇表演的普遍形式,是一種松散的表演風格,演員更能在舞台上自如發揮。
與西方喜劇相比,中國相聲多了兩個層面的內容:一是有技術要求,比如貫口等語言技巧表演;在一些傳統節目中,觀衆要品評演員技巧的呈現,西方喜劇對這方面不太重視。二是文化傳承,西方喜劇更關注當下,幾乎沒人表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傳統段子;但對相聲而言傳統內容很重要,觀衆會以藝術欣賞的眼光看表演是否正宗。
中新社記者:各類藝術中,喜劇對觀衆文化習慣的要求相對較高,您怎麽看中外大衆喜劇藝術間的融合?
大山:與音樂、戲曲、戲劇等藝術形式相比,喜劇表演更需要觀衆主動用笑聲參與,對觀衆文化習慣的要求更高。
比如,相聲傳統節目《歪批三國》,就建立在觀衆熟悉《三國演義》的基礎上,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的“歪批”。西方也有很多經典喜劇段子“歪講”《聖經》裏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。
如今喜劇更少聚焦語言技巧或傳統故事,轉而更多講述當代日常生活,更容易超越國家界限。中外大衆喜劇藝術的差別正在減少,主要歸因于互聯網發展。越來越多年輕中國觀衆通過網絡接觸到西方單人喜劇,中國本土産生的單人喜劇形式“脫口秀”正快速發展。
相聲仍然受中國觀衆的喜愛,一些表演者能在中外兩種表演風格中自如切換,有時他們會采用“脫口秀”的自由形式,有時會回到相聲的傳統形式。“脫口秀”的發展爲溝通中外喜劇表演藝術提供了獨特機遇。
中新社記者:您曾說《大山侃大山》是東西方文化的混合體。您認爲理想的“東西方文化混合”是什麽樣?
大山:《大山侃大山》形式上偏西式,因爲我在有意跳出以前表演的固定模式。
作爲一個60分鍾專場,《大山侃大山》從頭到尾有完整結構,以自傳體講故事,有明確邏輯。既不同于單口相聲整段講一個故事,也不同于西方單人喜劇的純“散裝”。
如果和現在流行的“脫口秀”比,其實我還是在以相聲表演經驗和觀衆交流。雖然在舞台上沒有典型的相聲腔,但長期受相聲熏陶,一站上舞台我還是這個習慣。我的語言不像一些年輕“脫口秀”演員那麽生活化,而是有設計、有節奏,“鋪平墊穩”,比如甩包袱是有規律的。這都讓人覺得“有相聲味道”。
我希望通過中外兩種表演藝術形式,實現與傳統相結合,形成一種新型表演形式,通過創新爲相聲藝術做出一點貢獻,以喜劇爲媒促進中外更緊密交流。
中新社記者:在中國,大山被認爲“是外國人,不是外人”。多年來您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積累了怎樣的認識?外界有時對中華文化存在一些誤解,您對此怎麽看?
大山:我很喜歡“大山是外國人,不是外人”這句話。我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,中國正走向世界,世界也在走近中國,可能我的出現也是當時文化交流現象的一個符號。
我現在常錄制一些中國古詩詞朗誦的視頻,這背後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長時間學習、尊重、了解和熱愛。
事實上,在不同文化的最初接觸時,人們看到的都是差異。但差異不是壞事,某種程度上會帶來彼此吸引。我生活在東西文化之間,越來越體會到長時間生活在兩種或多種文化環境中,會更多感受到文化的共性。很多東西從表面看會覺得不同,但進一步了解就會發現其實背後很多東西是共同的,只是表現形式不同、習慣軌迹不同。
在我看來,與其說是差異造成的問題,不如說是包容度、接受能力的問題。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東西方幽默的不同。在中國,南方人、北方人的幽默感有差異;在歐洲,英式幽默和法式幽默也不同。各地都有自身特色,深入了解就會發現,幽默的本質還是相通的,完全可以互相理解。
這是我作爲一個在中西文化環境裏“來回折騰”的人的真實想法。喜劇表演需要在演員和觀衆之間找共鳴。作爲一個外國演員,我面對的大部分是中國觀衆,其實一直都在差異中追尋感受共通的東西。事實證明,凯发真人平台心有靈犀一點通。(完)
受訪者簡介:
大山(Mark Rowswell)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加拿大友人。他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师,学习相声并成为各类电视节目和大型活动的双语演员和媒体人。
除了舞台表演,大山也積極爲中西方文化交流架橋。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“加拿大特使”,到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“中國媒體代表團成員”,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“加拿大總代表”,大山逐漸成爲一位中外友好使者。
2006年,大山被授予加拿大公民最高終身成就獎“加拿大勳章”,2012年被加總理命名爲“加拿大中國親善大使”,2018年被阿爾伯塔大學授予“文學博士”榮譽學位。
【編輯:于曉】